工伤职工能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来源:国晖(北京)律师事务所 作者:广东国晖(北京)律师事务所 时间:2020-04-23

众所周知,职工发生工伤后可以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以确保其获得相应的医疗救助和经济补偿。在关于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中,很多当事人除了常规的赔偿之外,还会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有些人获得了支持,有些人则失败了。为什么呢?工伤职工能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呢?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沿革

最初,我国法律中并无针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明文规定,司法实践中支持精神损害赔偿的主张时,主要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

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此类案件才有了比较明确的法律依据。

在2010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侵权责任法》中,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再往后,2012年修订的《国家赔偿法》也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了国家赔偿当中。

当立法层面的障碍解除之后,司法实际领域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开始了爆发式的增长,而且提出的索赔数额越来越高。

从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来说,精神损害赔偿主要适用于侵权领域,例如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被侵害。

(该图片由enriquelopezgarre在Pixabay上发布)

工伤赔偿项目是否包含精神损害赔偿

关于工伤赔偿的项目,主要规定在《工伤保险条例》第五章“工伤保险待遇”中。根据该条例第三十条到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工伤职工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主张以下赔偿:

1.医疗期间内,工伤职工可以主张停工留薪工资、医疗费、医疗期生活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

2.医疗终结后,工伤职工可以主张辅助器具费(假肢、假牙、矫正器、轮椅等)、护理费(完全护理依赖、大部分护理依赖、部分护理依赖)。

3.伤残鉴定后,根据不同的伤残等级,以不同的基数及倍率计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每月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及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4.因工死亡,其近亲属可以获得丧葬费、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及供养亲属抚恤金。

从《工伤保险条例》的上述规定可知,工伤保险待遇的各项赔偿项目当中并不包含精神损害赔偿。

(该图片由David Mark在Pixabay上发布)

工伤职工能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一般情况下,工伤职工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是无法得到人民法院支持的。但是,实践中确实有部分当事人的此类主张获得了支持,这是为什么呢?

上文说到,精神损害赔偿一般适用于侵权领域,因此和侵权行为相关的工伤职工还是有希望拿到精神损害赔偿的。

1.第三人侵权导致的工伤

如某位职工的工伤事由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则除了工伤保险待遇之外,该职工或其近亲属还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向侵权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2.患职业病或因安全生产事故导致工伤

《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安全生产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上述两类工伤事故当中,用人单位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过错,除了工伤保险赔偿外,职工还可以主张其他民事赔偿。实践中很多法院依据上述规定支持了职工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主张,但也有法院对此持不同见解,驳回职工诉讼请求的情形。

甚至,我国部分地方就此出台了针对性的规定,比如《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纪要》。

第5条  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已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又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用人单位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应予以支持。

(该图片由Larisa Koshkina在Pixabay上发布)

结语

工伤保险制度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着眼于劳动者的生存权与劳动者最低必要生活保障,在进行工伤赔付时,不考虑受害人的过错因素,赔偿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不涉及精神损害赔偿。

而民事赔偿属于私法范畴,其目的在于填补损害,使受害人能够回复到损害发生前的状态,故在进行民事赔偿时,需要考虑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并以全面赔偿为原则,赔偿范围包括物质损害与精神损害,赔偿标准高于工伤保险赔偿给付数额。

综上所述,并不是所有工伤职工都可以在工伤赔偿之外,再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需要根据具体案情来判断。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给与以更改或者删除相关文章,保障您的权利。